大竹:聚力“农业出彩” 现代农业园区活力凸显
发布时间:2024-06-05 浏览次数: 来源:县农业农村局 字体:[ 放大 缩小 ] [我要打印] [关闭本页]

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、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、国家商品粮基地、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,大竹县始终坚持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,聚力“农业出彩”,奋力开启新时代乡村振兴大竹篇章。五年来,建成现代农业园区29个,其中省星级园区2个(大竹粮油园区已纳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立项名单),市级园区6个,县级园区21个,总面积33.1万亩,总产值75.51亿元。园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0876元,高于全县平均的21.56%。基本建立起现代农业园区梯次推进的工作格局、多元化的投入渠道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。带动形成20万亩绿色糯稻、8万亩精品白茶、13万亩优质苎麻、12万亩特色香椿、3万亩生态稻虾等优势特色产业。荣获全国农业(糯稻)全产业链典型县、全国首批种植业(糯稻)“三品一标”基地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(糯稻)标准化生产基地、全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工作推进典型县等荣誉。经验做法获省长黄强、原副省长尧斯丹肯定性批示,在全省推广。

“统筹”建管显合力

统筹园区规划。委托专业设计单位科学编制《大竹县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总体规划》和1个国家级、2个省级、8个市级园区专项规划,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,一本规划抓到底。统筹“四网”建设。布局“田网”,全县29个园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5.8万亩,覆盖率77.95%。完善“路网”,建成通村硬化路96公里,机耕道160公里,便民连户路270公里,农业机械化率80%。畅通“渠网”,切实加强农田排灌、提灌、喷灌、微灌等建设。织密“信息网”,依托“互联网+”,推动农产品入驻抖音、天猫等电商平台,有效拓展农产品销路。统筹项目整合。建立涉农项目打捆实施机制,按照“因需而整、应整尽整”的原则,让项目资金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发挥出整体合力和最大效应。累计整合涉农项目资金2.2亿元投入园区建设。统筹园区管理。建立“领导小组+园区管委会+产业发展中心+国有平台公司+专家顾问委员会”五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,破解园区重建轻管难题。书记县长“双挂帅”,成立以县委书记、县长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,全面推行双“园长”负责制;管委会统筹协调,成立园区管委会,统筹协调、规划园区建设管理;分产业“多中心”驱动,成立糯稻、白茶、香椿、苎麻、水产五大特色产业发展中心,推进全产业链发展及项目建设;平台公司高效运营,成立县属国有企业大竹县金穗源农林开发有限公司,实现“建管运维”一体化运行;专家顾问全程把脉,成立专家顾问委员会,为产业园提供技术指导、服务咨询。

“三化”联动提效率

强化院校合作联动,推进科技化。积极搭建院(校)政(企)合作平台,推动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校联合开展科技攻关,建立专家工作站10个,引进推广新品种45个,新技术12项,研发新产品26种,形成一批极具经济价值的科技创新成果。强化智慧农业联动,推进数字化。大力发展“互联网+现代农业”,广泛应用大数据、云计算、智能物联等信息技术,与生产、管理、品控、营销各环节深度融合,实现高效智慧农业。已建成数字农业平台16个,园区土地亩均产出率提升11%。强化生态涵养联动,推进绿色化。树立绿色发展理念,开展“两替代”绿色行动,用有机肥替代化肥、生物(物理)防控替代化学防控,新建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有机肥厂10家,成功培育“两替代”绿色示范基地1个,列为全国首批种植业 “三品一标”基地、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,成为“三全”“思念”汤圆糯米粉原料最大供应基地。

“融合”集聚增收益

促进产业集聚融合。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,全力做好“沿链发展”这篇文章,做到“订单种植稳一产、精深加工强二产、延链文旅带三产”,引进和培育36个农业龙头企业、625个专业合作社、2400个家庭农场、945户种粮大户参与园区建设,推动全县主导产业核心基地扩大至33.1万亩,全县规模种植特色产业基地扩大至70万亩,培育出一大批产业关联度高、实力雄厚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,建成一批农旅文融合发展旅游项目,实现产业规模化、集聚化发展。促进农工城乡融合。树立城乡一盘棋的发展理念,推动人才、资金、技术等要素由城市向农村流动,实现城乡融合发展。全县累计引入社会资本14.46亿元投入园区建设,吸引500名返乡创业人员、4006个新型经营主体参与园区建设,建成高新技术试验示范基地20个,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个,全省现代农业亿元村1个,休闲农业主题公园8个,休闲农庄30个。促进产村一体融合。依托村级集体经济组织试点,全面推行“产村结合、融合发展”模式,推进零散变规范、资源变资产、资金变股金、劳动变劳务。累计开展月华镇玉皇村、九银村、乌木镇广子村等村集体经济组织试点42个,发展在村产业15个,带动村集体经济组织年增收益1000余万元。

“保障”要素添活力

保障土地要素。依托以县级为中心、乡级为平台、村级为网点的“两平台一体系”(土地流转服务平台、农村产权交易平台和土地流转监测体系),规范“三类土地” (农户自主流转承包土地、农户委托本集体经济组织流转承包土地、集体四荒地)流转程序,鼓励园区内农户以土地入股、委托管理等多种方式流转土地。园区内土地流转面积17.29万亩,流转率52.25%;30亩以上规模流转面积14.9万亩,流转率45.1%。保障资金要素。县财政每年预算8500万元用于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。近年来累计投入18.89亿元建设现代农业园区,其中省市级激励补助0.59亿元,县级及整合资金3.84亿元,撬动社会资本14.46亿元。保障人才要素。出台人才支撑十条措施等系列文件,大力开展“百千万·达人计划”,直接或柔性引进姚穆院士、国家星火计划项目负责人舒新亚等中高级人才125名。保障科技要素。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,分产业成立专家服务团队,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,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配备1名以上农技专家,帮助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难题,有效破解农村科技创新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

分享到:
米乐M6